找到相关内容10287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超越心灵的迷障

    超越心灵的迷障   黄国达   人如何被物质、感官的享乐所麻痹?情爱如何使人苦不堪言?思想如何让人作茧自缚?宗教神秘经验如何令人迷失正道?如何经由对五阴——色、受、想、行、识的如实观照,超越这些心灵的迷障?让我们来研读一下佛陀在阿含经的开示吧!   味、患、离   杂阿含四十一经:“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我于此五受阴,五种...

    黄国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31769857.html
  • 超越诸毒

    畏惧地站在那儿。    这位羞辱的主人第一次了解到自己的愚蠢,於是他揭发了整个卑鄙的计谋。   佛陀耐心地听完帕贝伤心的忏悔后说:    证悟的人无分别;   何来利益与伤害?   证悟者超越三毒...他希望当场另煮新食来供养佛陀和僧众。    佛陀又偈颂说:    证悟者的自在,   超越善与恶。   故无利益与伤害;   证悟者已能转化三毒有害的影响力,   贪、嗔和痴;   凡毒与我何所伤...

    舒雅达

    |佛陀|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5/0105013323.html
  • 超越诸毒

    卑鄙的计谋。  佛陀耐心地听完帕贝伤心的忏悔后说:  证悟的人无分别,  何来利益与伤害?  证悟者超越三毒的剧火──贪、嗔、痴;  凡火何能伤?  可怜而愚昧的帕贝现在终于完全相信佛陀确实悲智圆满并且全知全能,而不是像许多流浪的圣士和瑜伽士只懂一些神通。他坦承食物也下了毒,以当做进一步的测试用,他希望当场另煮新食来供养佛陀和僧众。  佛陀又以偈颂说:  证悟者得自在,  超越善与恶,  故无利益...

    舒雅·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5744816.html
  • 人类能否超越哀伤

    人类能否超越哀伤  [文] 克里希那穆提   ----------------------------------------------------------------------------...什么而言是必须的。  那么什么是哀伤,它有终结的时候吗?这真的是一个相当深的问题。不知道你是否曾对它产生好奇心,是否你曾认真地着手找出它是什么以及这种心,你的心——也就是人类的心——是否能超越它。我们...

    克里希那穆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22348218.html
  • 入世与超越

    济世救难的责任,是一个大的困惑,既要入世,又要超越,这个度是需要大智慧来平衡的。在唐宋时期,佛教十分关注民间的疾苦,佛教的悲田院等类似于现在的慈善机构遍及民间。但随着后来政治的约束与高压,佛教只能逐渐地...

    悲月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20873421.html
  • 超越时空的旅行

    多钦则仁波且(1800-1866)是智悲光(晋美林巴)尊者的化身。他刚刚诞生三天的夜晚在母亲怀里抱着时,就突然失踪了。他被空行母迎请到空行刹土去作客。三天之后的清晨,他又出现在床上。未满...

    丹增嘉措活佛著

    |梦|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5/1037173932.html
  • 超越祈祷的心

    http://www.fjdh.cn/Item/35114.aspx
  • 超越所有的束缚

    http://www.fjdh.cn/Item/79721.aspx
  • 超越别离的痛苦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而人是血肉之躯,和心爱的人分离时,难免会心生忧苦、潸然泪下,而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爱别离苦”。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分成亲子之爱、男女之...

    圣严法师讲

    |苦|爱别离苦|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8/14254889215.html
  • 文化的回归与超越

    文化的回归与超越  作者:叶小文  社会主义犹如大海。大海的“文化新高潮”,来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和气象,来自古今中外、纵横捭阖的眼界和胆量,来自“回归”的本源与前进的基础、“超越”的动力与...文艺复兴时期一度极大地解放过生产力的口号,我们今天重提它,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回归”。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以人为本”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外延进一步扩展,体现了深刻的文化“超越”。  每次关于文化的讨论都会有两...

    叶小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54468402.html